“古對今,圓對方。嚴寒對酷暑,春暖對秋涼……”初夏時節,晨光熹微。稚嫩的童聲從教室里飛出,伴隨著“嘰嘰喳喳”的鳥鳴,悅耳地回蕩在校園。
這里是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白茨灘小學。教室里,一名拄著雙拐,一步一蹣跚的老師帶領3名一年級學生進行早讀。
風雨人生路,堅守40年。這名行動不便的老師叫張蘭萍,是白茨灘小學一名普通而又特殊的“全科”老師。
在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白茨灘小學,殘疾教師張蘭萍在給一年級學生上課。新華社記者郭剛 攝
幼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殘疾的張蘭萍,自1984年高中畢業,在白茨灘小學擔任沒有工資的代課教師以來,以超常的毅力自強不息、自學成才。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,再到全國優秀教師,近40年來,張蘭萍默默地走過了一條汗水和淚水交織、光榮與夢想共存的從教之路。
長久以來,持之以恒,張蘭萍邊教書邊自學教育學、心理學、現代漢語、文學等小學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。在教學實踐中,張蘭萍會針對程度不同的小學生有的放矢、因材施教,讓孩子們盡量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學習、健康成長。
“張老師在課堂上總是循循善誘,引導我們獨立思考。”六年級學生狄正燦說,“她的笑容也非?捎H,讓我們上課時很輕松。”
在白茨灘小學,從一年級到六年級,目前僅有18名小學生。為了讓這些孩子盡可能多學、多讀、多長知識,張蘭萍也是盡其所能給他們多教、多講、多做輔導,最多時候曾教過數學、語文、美術等5門課程,采用分級上課、分別講授、單獨輔導等方式方法,對所有孩子做到“一個也不能少”。
殘疾教師張蘭萍在給一年級學生上課。新華社記者郭剛 攝
“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,父母不在身邊。”張蘭萍說,孩子是家庭的希望,“我不僅要關心他們、愛他們,更要讓他們從小形成讀書、學習的好習慣,為他們以后長大成人、成才儲備知識、積蓄能量。”
多讀書,讀好書。為了開拓孩子們的眼界,長期以來,張蘭萍自掏腰包購置圖書及少兒讀物,設立圖書角供學生閱讀。不僅如此,她還和全國多地的熱心人一道,成立了學校愛心基金會,先后救助貧困家庭100多戶。
青絲白發一瞬間。今年已55歲的張蘭萍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鐘愛的教學研究上,深耕不輟并開花結果。她的論文《培養小學生想象寫作能力“五法”》曾獲全國教師“紅燭杯”論文競賽一等獎。全國優秀教師、甘肅省自強模范等榮譽稱號更是對張蘭萍扎根鄉村、矢志從教的充分褒獎。
殘疾教師張蘭萍(左)與曾經的學生、白銀市白銀區第五小學教師牛中華在交流。新華社記者 郭剛攝
“在我的生活中,在我做老師的每一天里,張老師都是我的榜樣。”張蘭萍曾經的學生、目前在白銀市白銀區第五小學當老師的牛中華說,身殘志堅的張老師影響了她的一生。“大愛無言。張老師幾十年如一日,堅守著教書育人的本分。我也會像她一樣,用大愛書寫人生。”